【甄姓的来源及名人】
一、姓氏源流
甄(Zhēn)姓源出有三:
1、来自舜帝,以官名为姓。据《通志·氏族略》载,上古的时候,舜帝品德高尚,处处以身做则。他听说东夷部落的烧陶技术落后。于是就到东夷部落去烧陶。在舜的指点之下,东夷部落很快掌握了烧陶的主要技术,而且成了著名的陶器产地。由于经济的发展,东夷部落的所在地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城邑,这就是甄城。舜的子孙有的留在甄城做甄官,掌管制陶业。后来甄官的后代便以这一官名为姓,称为甄姓。
2、以封地为姓。据《元和姓纂》载,上古部落首领皋陶的儿子仲甄在夏朝做官,后来被分封到甄,他的子孙于是根据祖先的封地和字,将自己的姓氏定做甄。
3、出自他族改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三字姓的郁都甄氏,入中原后改为甄氏。
得姓始祖:仲甄。“甄”字的本意,也就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的意思。甄氏得姓也确实是跟瓦器有关。根据《元和姓纂》记载,甄姓的鼻祖是皋陶次子仲甄。他们的祖先就是当时为虞舜做瓦器的陶人,而根据考证皋陶“甄”字的本意,也就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的意思。根据考证皋陶是虞舜时造律的大臣,如果甄氏是少子仲甄的后代,则是以王父字为氏。那么,甄氏的得姓,至今也已有4000多年了,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姓氏。故甄氏后人尊仲甄为甄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甄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无极是中国河北省一个普通的传统农业县,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东侧。西汉置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便是甄姓同胞的故乡。“甄”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根据《二十五史》记载,到了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西汉时期,甄氏先民已在无极形成封建社会的门第阀阅——甄氏家族。这个家族历经秦汉统一、三国角逐、魏晋兴替和隋唐盛衰,前后八个时代,绵延八百年,俨然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极甄氏家族有若干支脉向四方藩衍移徙,宋代甄舜河率族南迁就是一例。舜河子孙秉承先祖遗风,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代有贤哲,辈有英才,不少人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产生过众多富商巨贾,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社会名流,为中华民族物昌盛富强贡献了力量,据了解,现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委内瑞拉、墨西哥、英国、哥斯达黎加、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等地区,有舜河子孙四万多人,广东省开平、新会、台山、恩平等地有四万三千多人。在美、加、新、澳及香港等地,建有甄舜河堂、甄氏联合会、甄汤中山会馆等宗亲组织,广东省开平市设舜河侨刊社、舜河纪念堂、出版不定期刊物《舜河侨刊》,发行国内外。甄舜河公(公元1195-1274年)开创南迁四邑(今广东省台山、开平、新会和恩平四市全称)之举,在甄族发展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历经沧桑,繁衍生息,奠定基业,子孙众多。济翁迁居河南卫辉府(汲郡),到南宋时,裔孙廷宣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府知府事,卜宅居住于此。子善庆于绍熙癸丑(公元1193年)科考取进士,任广东南雄府推官,卒于任上。善庆翁有子景福、景贤,长子景福扶善庆翁灵柩携眷回安庆府(今属安徽省)居住,次子景贤翁(即舜河父亲)则定居南雄珠矶里。新宁德行都(大部分在今开平市城区内),位于潭江和新宁河交会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一个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好地方。甄族在此定居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开始向各地分支。舜河子孙住地多在广东南海之滨,是知名侨乡,受海外文化影响较早,百多年来很多人远涉重洋,在海外成家立室,开创基业,并取得较大成就。甄舜河家族移居美国和香港地区的人数最多,其中尤以美国西部的三藩市(旧金山)、洛杉矶(罗省),东部的纽约、波士顿,北部的芝加哥等市较为集中。三藩市甄舜河堂每年春节都举行宗亲宴会,参加人数有一千多人。香港、澳门地区的甄舜河子孙有两万多人。此外,旅居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甄姓侨民也不少。美国的三藩市、洛杉矶、芝加哥,加拿大的温哥华和哥斯达黎加,菲律宾,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等地都建有甄氏宗亲会组织。舜河子孙定居海外的总人数达四万多人。目前,国内舜河子孙有四万三千多人。其中,台山市约二万五千人,分布在汶村、海宴、广海、深井、挪扶、北陡、三合、水步、四九、冲蒌、端芬、白沙、下川和台城等十多个镇;开平市有一万二千多人,分布在三阜城区和沙塘、金鸡等镇;恩平市有四千多人,分布在平石、沙湖、那吉等镇(广东省其他县、市和省外地区的舜河子孙未计算在内)。(余略)
三、历史名人
甄 鸾:字叔遵(535-566),无极(今湖北省无极县)人,北周数学家,官司隶校尉、汉中太守。信佛教,擅长于精算,制天和历法,于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采用颁行。曾注释不少古算书,著有《五经算术》等。
甄 琛:后魏侍中。无极人。为官清廉,被称为“清白将军”。
甄 彬:梁代中山人。有操行,乡里称善。曾以苎麻抵押于人,赎苎麻时,从中得金五两,如数奉还。梁武帝布衣时闻之,即位后官以益州录事参军,兼郫县令。
甄 宇:东汉太子少傅。建武时,每到腊月,朝廷都要给博士发放羊,甄宇每次都拿瘦的。朝会的时候,皇帝问:“‘瘦羊博士’何在?”于是在京城中,甄宇被号为“瘦羊博士”。
甄 后:即甄宓,三国时中山郡无极人,汉太保甄邯后裔,本袁绍次子熙之妻,姿貌绝伦。曹操破绍,曹丕纳为妇。丕称帝,失宠赐死,追谥文照皇后。相传每晓妆,有一绿蛇盘成髻形于后,后仿为之,号灵蛇髻。
甄 济:字孟成,唐代定州无极人。少孤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服其仁,环山樵夫不敢伐木。官至侍御史。
甄 谊:明代同知长沙府事,西安人。发展农业,兴办学校,政绩很好。后来在顺天府任职。
甄 权:隋唐年间医学家,许州扶沟(今河南省扶沟)人。因为母亲生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隋文帝开皇初年,甄权为秘书省正字,后来称自己有病而被免职。当时的鲁州刺史库狄□苦于风患,手不能拉弓,无医能为他医治。甄权说:“保持射箭的姿势,一针扎下去,就可以射箭了。”于是甄权针刺其肩隅穴,果真一针下去,刺史当即就能射箭了。深州刺史喉闭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剌其手指,气息即通,第二天饮食如故。甄权治病,多如此类。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临其家,问他饮食起居,访询用药之道,并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职,赐他寿杖衣物。当年甄权逝世,享年103岁。他一生著述很多,绘有《明堂人形图》,撰有《针经钞》、《脉经》、《针方》、《脉诀赋》、《药性论》等,可惜今已失传。其中部份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在当时流传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已佚)。
甄立言:唐代医学家、太常丞。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医学家,唐高祖武德中年升为太常丞。他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御史大夫杜淹患风毒发肿,唐太宗命令立言去为他医治。立言回奏说:“从今天开始,第十一天的午时他必死无疑。”果然如其所言。当时有一个叫明律的尼姑,六十多岁,患有心腹鼓胀,身体嬴瘦,已经二年了。立言为他诊脉后说:“你的腹内有虫,应当是误食头发而致。”就让患者服雄黄,不一会,吐出一条虫,如人小手指粗细,唯独无眼,以火烧之,还有头发的味道,尼姑的病也就痊愈了。立言不久逝世。甄立言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份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期设置中山国。秦代时改为鹿郡。汉高帝的时候在此设置中山郡,治所在卢奴,即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汉景帝以后改为中山国。
2、堂号
还金堂:梁朝时期的甄彬家庭贫困,曾经把一束苎麻典当,后来把苎麻赎回来的时候发现里面夹着一块重有5两的黄金。他马上将黄金送回了当铺。皇帝知道后,为了表彰他的诚实,将他任命为益州录事参军兼婢县令。
中山堂:因为甄氏的郡望为中山,所以得此堂号。
此外,甄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舜河堂”等。
============================================================
【甄姓宗祠通用对联】
〖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樵夫却步;
苎束还金。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无极人甄济,字孟成,少年时为孤儿,好学而以文雅著称,在青岩山住十几年,远近的人们都佩服他的仁德,甚至樵夹都不到山上砍柴,猎人也不到山上打猎。曾在范阳安禄山署中枉掌书记,后觉察到安禄山要谋反,便用计脱身。肃宗时,历官秘书郎、侍御史。下联典指南朝梁中山人甄彬,有德行,为乡人所称道。曾以苎麻抵押给人,后来赎回苎麻时,从中发现五两金,马上送还给人家。梁武帝很阜就听说过他的事,代齐建梁后,任他为益州录事参军兼郫县令。
望征直节;
家世儒宗。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甄济,天宝中以左拾遗召,安禄山求济于帝,授范阳掌书记,察禄山有反谋,佯病求归。禄山反,召之不应,肃宗召置三司署,使通贼官罗拜,以愧其心。下联典指东汉·甄宇,清静少欲,习严氏《春秋》,建武中征拜博士。
灵蛇示髻;
瘦羊传名。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甄后每晓妆,辄有一绿蛇盘髻形于脑后,宫人仿之,号灵蛇髻。下联典指东汉·甄宇建武中拜博士,每腊日,诏赐博士每人一羊,宇独取其瘦者,为帝所嘉,人称“瘦羊博士”。
-----------------------------------------------------------------
〖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舜祖衍迁枝叶茂;
河源溯远水流长。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联
甄氏祖先是古汉族的名门蓍姓,舜河祖随着汉民族的南迁大潮,在岭南创业,繁衍分支,子孙后代散布世界各地,他们为发扬光辉的华夏文化,创造璀璨的岭南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甄氏祖先和后裔的光荣。(另参见上题头《三、迁徙分布》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