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姓的来源及名人】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有关路姓的来源及名人。源于姬姓(高辛氏),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史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籍《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玄元为黄帝的后裔。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路姓的来源及名人。

路姓的来源及名人

一、路姓的来源

源流一

黄帝生子玄嚣,玄嚣生子帝喾,为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时,玄元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夏王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记载:黄帝为首领时,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潞国被称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时期,有潞国君主潞子婴儿。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发大军北上。晋军到潞国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与丰舒控制的潞国军队激战一场,彻底击败潞军,杀了丰舒。然后,晋景公顺手牵羊灭了潞国,把潞子婴儿带回晋国。从此,潞国被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

潞国被灭后,潞子婴儿的后代子孙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后裔陆终的后裔的封地路,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困学纪闻》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老童生吴回,吴回之子即陆终。

陆终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郐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孙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路县,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记载:路,原为水名,作潞。汉朝初期置路县(今北京通州),东汉朝时期改为潞县,该县有许多人以潞命氏,称潞姓,后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的西汉朝时期的著名临淮太守路温舒,上奏了闻名天下的《尚德缓刑书》,他就是该支路氏族人。

源流五

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源流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没潞真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代北鲜卑族拓拔部有没路真氏、亦称没潞真氏、没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改汉字单姓为路氏、鹿氏。

源流七

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路正、巾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路正,亦称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护、设置驿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据典籍《周礼·夏官·合方氏》中记载:“路正,掌达天下之道路。”巾车,官职类同于路正,不过,只负责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异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门路、寝路、车路、鼓路。

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车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路姓的始祖

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三、路姓的分布

路氏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约一百零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5%左右。

路氏源起十分庞杂,在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路氏族人已经十分抢眼,如有巨鹿东里人(今河北平乡)人路温舒、渔阳人(今北京密云)路人、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路建、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路粹、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路佛……等等。可见在此际路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氏落籍四川。

魏、晋、南北朝时期,路氏族人繁衍得依旧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氏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县、颍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县一带路氏族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除此之外,路氏人在今河北大名、宁夏固原、陕西西安一带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兴旺,一直延续到隋唐两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氏族人,在此际竟现于史,名人不断,此际剧烈的社会动荡,也导致数量众多的路氏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形成路氏东阳郡望。

隋、唐时期,路氏族人依旧兴盛,并且以阳平等路氏郡望为中心扩展至今山东境内,如唐朝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人(今山东冠县),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盛,后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阳,当为路氏族人入湖南之始。

宋朝时期,路振由永州祁阳徙居潭州湘潭(今湖南湘潭)。

明朝初期,山西路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

至清朝时期,路氏族人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原因散居全国各地。

例如,商丘市宁陵县路氏一族,先祖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今宁陵县,繁延至今历六百多年二十六世,现族众分居在商丘市的宁陵、睢县、柘城、民权、夏邑、虞城六个县梁园、睢阳二区、周口市的开发区、淮阳县、郸城县、太康县,开封的杞县等地。2000年春重修族谱,在谱族众一万六千余人。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这四省之路氏约占全国路氏人口的70%左右。

四、路姓名人

路雄

阳平人,北魏大将。因从军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奉车都尉。

路隋

阳平人,唐代大臣。举明经第。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有《平淮西记》。

路岩

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后与韦保衡交恶,被流放儋州,并赐死。

路皋

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画家。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路彬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人,南宋官吏。任广西提刑时,明察秋毫,杜绝冤狱,后又为民请命,减去部分过于沉重的赋税。官至刑部侍郎。

路振

永州祁阳(今属湖南省),宋代大臣、学者。五岁通《孝经》、《论语》。后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家所称道,著有《九国志》。

路迎

(1483-1562) 字宾旸,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累官至兵部尚书。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旋迁入郎中。后转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等。路迎处事沉稳,平易近人。与人交结首先施以仁爱。即使对下级官吏,亦严慈并施,以慈为本。以兵部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时,他深入实际,甚至跟士兵结交,一举查清了用改名换姓、虚报兵员等手段冒领钱粮的大案。之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回朝后,任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兵部尚书。因上疏告老乞休,违背皇帝意旨,被免职。路迎一生虽多武职,却善诗文,与同代大儒王阳明有文字之交。所咏佳作,后被镌刻于汶上城内“独乐园”壁间。民国初年,独乐园拆除,仅部分诗文流传民间。路迎卒年80岁,皇帝颁谕以祭,葬于城南路家林。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路亨

太平府当涂(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崇祯时任临清同知。后清兵攻破临清

路博德

路博德

城,被乱兵所杀。

路温舒

巨鹿东里人,西汉文士。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史。后习《春秋》,学识渐博,举孝廉,为山邑丞。后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反对酷刑,主张尚德缓刑,官至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其文以《尚德缓刑书》较著名。

路博德

西河平州人,西汉将领。以右北平太守从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其为邳离侯。后又征伐南越立下大功。太初元年,因儿子犯大逆不道罪,被革去爵位,降为强弩都尉。

路淑媛

南朝宋丹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选宋文帝后宫。生刘骏(孝武帝),拜淑媛。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

影视剧中的路淑媛

影视剧中的路淑媛

路嗣恭

京兆三原(今属陕西省)人,唐代大臣。任神乌令时,唐玄宗认为其治绩为天下最,可嗣汉时鲁恭,故赐现名,历迁渭南令、朔方节度留后、检校刑部尚书、江西观察使,以善于治理财赋著称。后拜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路敬淳

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

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

路友于

路友于

田大学。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民国十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害,享年32岁。

路扬

路扬(1917-2001),原名路天庚,河北省临城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地方工作团员、县委秘书,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宣教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员,《前线报社》社长等职,先后参加了河北安次调和头战斗、十分区神堂战斗、辛戊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3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9兵团第63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为保障战役战斗胜利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3年10月起先后任军委办公厅总长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

路遐

路遐

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6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路遐

路遐(1909-1998),辽宁省开原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干事,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军事教育科科长,第4团参谋长,第10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昌图县保安团团长,嫩江军区副参谋长,西满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2纵4师参谋长,东北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研究室编辑主任、教务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研究室主任。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高等军事学院工程兵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因病逝世,享年89岁。

路宝银

路宝银(1929.10-2001),山西省武乡县人。1939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八路军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大队政治委员。坦克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某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治委员,解放军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因病逝世,终年72岁。

路甬祥

路甬祥(1942年4月28日-),浙江慈溪人;中国当代流体传动及控制学专家,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学博士。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至十七届中央委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

路公明

山西阳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1992年至1995年,完成产值分别为6163.51万元、11535.68万元、15745万元、19990.3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48.02%;实现利税分别为835.6万元、1743.65万元、2004.27万元、2335.5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40.86%,固定资产由2009年的7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28亿元,其它各项指标在全省和全国同行业中也都名列前茅。企业从1992年至1995年连续荣获山西省最佳企业、阳泉市“模范企业”、省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40余个(次)。路公明1989年至1995年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全国有色系统“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山西省政府“一等功”、阳泉市“特级劳模”、“特等功”等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30多个(次)。

路文长

男,1957年1月出生,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现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副研究员。主持中国大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的资源筛选鉴定,并建立其抗源资源库;合作把中国芜菁花叶病毒划分为7个株系达国际领先水平;合作研究植物人工兔疫技术,创高抗 TuMV和霜霉病新材料,居国内统一鉴定材料首位。在学报发表学术论文10篇,分写《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一部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 1项,均列第三名。

路秀云

工程师。女,1942年9月生,河北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64年起从事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参加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沉积物的调查研究和南海中部、东北部、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综合调查研究;分析大量海浮沉积物样品中的Si、AI、Fe等常量元素及部分Li、Rb、Cu微量元素;测定马尾藻样品中甘露醇;参加全国海洋调查规范修改,负责修订海洋沉积物中全氮的测定方法。发表海洋沉积物中化学元素测定、分布规律、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赋存状态方面的论文1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