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姓的来源及名人】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有关尤姓的来源以及名人介绍。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台湾第八十四大姓,在大陆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万分之七点五,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下面我们就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有关尤姓的来源及名人等内容。
一、尤姓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沈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五代之初,后梁皇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闽王,因审、沈二字同音,闽国境内的沈姓族人为了避讳,将沈姓去掉三点水改为“尢”姓(即尤的繁写)。宋代李纲于《梁奚谷漫录》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根据福建尤氏族谱,首先避讳改姓之人名为沈诚,字思礼,生于河南光州,唐末天下大乱,其幼年时与亲族随王潮、王审知的民变军队南下进入福建,后为王审知女婿。公元924年护送王审知入京进万寿节,后唐庄宗李存勖封其为驸马都尉,他为尊崇其岳父威望,避讳闽王名字“审”“沈”谐音,将沈姓去水改尤,成为尤姓的得姓始祖。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尤(沈)思礼与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称“驸马墓”。但据史料查证王审知自公元885年入闽至公元925年离世,终身未返战乱多事之中原。1981年出土的王审知墓志铭记载了他的四名女婿,其中亦无尤思礼。尤思礼为王审知女婿因讳改姓一说始现于距五代六百年之后的明代尤氏族谱,之后流传甚广,目前大部分尤氏皆奉尤思礼为得姓始祖。
根据因讳改姓这一说法,尤姓的祖源与沈姓相同。《姓篡》指,沈姓为黄帝后裔,源自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因为食邑于沈国(今河南汝南)得姓。
源流二
自古即有。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的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汉后被班超废黜并遣送洛阳。又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作《三国志》卷六十贺齐传:(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东将军。《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上述这些尤氏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其中《三国志》记载的尤突最为重要,鄱阳秦时设县东汉置郡,开化较早久为汉人农桑之地,不似江南内陆山区尚有越人居住,所以陈寿书其为鄱阳民尤突,而未书为鄱阳越人尤突,但其后无世系可考。
另外以贵州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分支犹氏的观点认为:尤姓并非起源于福建沈氏。在公元909年王审知据闽称王、福建沈氏易姓为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史载山西寿阳尤氏崇仁、崇义、崇礼兄弟,三人皆任唐朝都总管之职,奉唐僖宗之诏督师征讨南诏国占领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复之后敕封尤崇义为世袭播州宣慰使司职,镇守黔中翁水,至今陵墓仍在,县志与族谱可考其事迹,贵州尤氏现亦多奉尤崇义为祖。尤崇义长子尤朝觐的后裔之一尤道明,于宋嘉熙四年(一说是熙宁),中乙科进士,皇帝殿试时,谓“尤悔字不佳”,遂御书《诗经.小雅.采芑》中之“克壮其犹”四字赐之,赐姓易尤为犹,成为犹氏得姓始祖,所以犹氏亦将尤崇义奉为先祖。
源流三
源于仇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仇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庄王姬佗六年(公元前691年),宋国传位至第五任君主子共,即宋缗公。到周庄王十五年(宋缗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夏,宋国在攻打鲁国时,宋军猛将南宫万被鲁国俘虏,后来经过请求,鲁国才把南宫万放回宋国。在史籍《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南宫万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着门阖死。”后来,宋国用金钱贿赂陈国国君,陈国君主见钱眼开,又怕南宫万之勇,遂使计让妇人与南宫万饮酒,待南宫万醉了,以皮革裹之紧缚后归于宋国。回到宋国后,宋国人乱刀相向,把南宫万剁成了肉酱。
此事件之后,仇牧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仇氏。在春秋战国时期,“仇”与“尤”二字音义相通,都是怨忿之义,因此亦有称尤氏者,读音作qíu(ㄑㄧㄡˊ),今读作yóu(ㄧㄡˊ)亦可。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乌鲁特蒙古猷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猷佳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giya Hala。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猷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源流五
源于回族,出自伊斯兰教《古兰经》经名,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尤氏,大多出自伊斯兰教《古兰经》中经名的首音,元、明两朝时期多取其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尤氏。如尤素夫、尤素甫、尤权思等。
回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源流六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猷格理氏,满语为Yioge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⑵.满族佑祜鲁氏,满语为Iohulu Hala,世居英额(今辽宁清原)、嘉木湖(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松花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后多冠汉姓为尤氏、佑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源流七
源于赫哲族,出自黑龙江赫哲族尤可勒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载:赫哲族尤可勒氏,亦称尤克热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kre Hala。赫哲族、满族尤可勒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佤族、苗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尤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尤姓的迁徙传播
尤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5%左右。
在北宋之前,尤姓族人寥若晨星,而北宋之后,尤姓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浙江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该支尤氏属于常州无锡云松堂,千多年后,苏南一带仍是尤姓流传的重要源头之一。
到了元兵南侵时,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族人大举迁移至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统治后,政治相对稳定,部分尤姓人亦举家北上。其中,战乱时,大批难民涌入相对稳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为人口稠密旳地区,明初政府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50年间八次大规模迁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区,当中就包括尤姓,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尤姓人以福建-潮汕、江苏两地最多,而福建、潮汕亦因邻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进一步迁徙至海外,并见于台湾、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拖一带,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来自潮州饶平;而在菲律宾创立超拼音编码系统的尤扶西,则来自福建晋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迁徙路线。
三、尤姓的人口分布
如今,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多此姓,有传福建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福建户籍尤姓人口有近六万,比例约占全国尤姓的百分之六弱。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另外,尤安礼随父由江苏省长洲(今苏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长洲移居太仓。清代尤萃由浙江嘉兴徙居平湖。山东临沂尤姓亦多。
尤姓在今天的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在台湾,尤姓是第八十四大姓。清时福建及潮汕等沿海地区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扬帆东南亚者。因此尤姓进入台湾的一百大姓,也就不足为怪。
四、尤姓的名人
尤思礼:尤姓得姓始祖,闽王王审之的女婿,唐熹宗册封为驸马。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唐都尉驸马尤氏、郡主王氏墓(俗称驸马墓)。
尤叔保: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宋代书画家、富翁。为人正直,以书画名世。晚年颇雄于财,其园亭池馆,为一时绝胜。
尤袤: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南宋诗人、大臣。绍兴进士。任泰兴令时有政绩。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辑有《梁溪遗稿》。
尤概:尤袤子,宋代官吏、诗人。孝宗时进士,历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惜未耆而殁。有《绿云寮诗草》。
尤时泰:常州无锡人,宋代名士。曾举博学鸿词,授予国子监主簿,其拒绝赴任。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寿命长达一百二十余岁。
尤光被(生卒年失详),字子辉,号鉴峰,罗源县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万历四年(1576年)进士。任信阳刺史,迁户部尚书郎,出为和阳太守,有善政。和阳为交通要道,往来行旅甚多,光被常自出薪俸接济病、困行旅。有吏献分外收入三百金,光被怒而痛斥。和阳多诉讼,光被明于察访,善于辨析,毫无积案。公余之暇,常到学宫为诸生授课,和阳文风大盛。后卒于任上,《和阳县志》称其“威行惠流”。著有《敝箧存言》。
尤瑛:常州府无锡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留心韬略,绘《九边图》,著论三十余篇。任广东按察佥事期间,数平地方骚乱。官至江西布政使参议。
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禄:陕西榆林卫人,明末将领。长兄世功出身武举,累官至总兵,清兵破沈阳时战死。次兄世威与清作战屡立战功,累官至左都督,李自成破西安后,被俘杀。弟世威为宁夏总兵官,李自成攻榆林时,守城死。
尤侗:字同人,号悔庵,晚号艮斋,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任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三年后辞官回乡。诗词古文俱佳,被康熙称为“老名士”。有《艮斋杂记》、《鹤栖堂文集》、《西堂杂俎》及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等。
尤怡: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学家、诗人。家道中落,好为诗。晚年医术益精。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静香楼医案》等。
尤珍:尤侗子,号沧湄,清代官吏、诗人。康熙年间进士,由编修累擢右赞善。工诗,每作一诗,字字求安。有《沧湄类稿》、《日卒示录》。
尤澹仙:江苏长洲人,清代学者。工词赋及骈体文。年十八,名列吴中十子。有《晓春阁诗词》。
尤维熊:字祖望,号二娱,江苏长洲人,清代官吏、诗人。拔贡出身,官蒙自知县。工诗词。有《二娱小庐诗词钞》。
尤荫:江苏仪征人,清代书画家。山水、画鸟、兰竹皆入逸品,尤长写竹,得文、苏法。其作苍古浑厚,如挟风雨之势,书法从画竹中来,有金错刀遗意。有《出塞诗钞》、《出塞集》、《黄山集》。
尤渤:甘肃武威人,清朝将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他率部猛烈反击,将进犯松江府的英军击退。旋升江南提督。
尤锦:江苏太仓人,清代画家。工山水,擅花卉翎毛。
尤列:尢(wang)列是广东顺德人。1866年生。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等畅谈革命,时人称之为“四大寇”。1936年病逝于南京,著有《四书章句易解》、《四书新案》等。
尤太忠(1918-1998),河南省光山县砖桥乡陈岗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29团2营2连司号员,红32军93师279团2营号目、排长,连政治指导员,274团代理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共青团书记、青年干事。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次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 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副营长、营长,386旅17团副团长、团长,冀豫联防区三分区司令员兼17团团长,率部参加了神头岭伏击战、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和百团大战,以及青(城)浮(山)、豫北等重大战役和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17旅副旅长、16旅副旅长、旅长,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3兵团12军34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上党、平汉、兰封、定陶等重大战役。1947年8月,率部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了创大别山解放区的斗争。随后又率部参加了襄樊、淮海、渡江和挺进大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指挥所部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顾委委员。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98年7月24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尤扬祖 原全国侨联副主席
尤垂镇 原泉州市人大主任
尤泽贵 原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尤清河 莆田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
尤建源 龙岩市公安消防支队政委
尤国顺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尤祥辉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尤猛军 福建晋江市委书记
尤芳环 原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纪检组长
尤祖举 黎明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校党委工作)
尤文端 泉州市市委党校党工副书记
尤祖基 原南安市卫生局局长
尤祖钦 原南安市计生委主任
尤泽海 原南安市市委党校副校长
尤兰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尤少忠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大使衔)
尤小刚著名导演
尤勇著名演员
尤浩然著名影星
尤月林 著名企业家,建筑师
尤肖虎东南大学教授,博导
尤中会书法家
尤绍玲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尤权福建省委委员、常委、书记
尤涛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智能化委员会任电子商务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