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的来源及名人】
本文主要介绍有关苏姓的来源及苏姓名人等内容,苏姓,中国姓氏。当代中国人口排行第41位,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42位。起源于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属以地为氏,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苏姓的来源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二、苏姓迁徙传播
苏姓发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割据,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相,而居山东。
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
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三、苏姓人口分布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
四、苏姓名人
妲己,有苏氏诸侯之女,帝辛(即 纣王)宠妃。
苏忿生,周武王时司寇,颛顼帝高阳氏后裔,西周开国功臣之一,与周公、召公齐名。因封于苏,故称苏忿生。也是中国最早历史文献《尚书》中记载的苏姓第一人。
苏从,春秋时期楚国上大夫。
苏代,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纵横家;其弟分别为苏厉、苏辟、苏鹄、苏秦。
苏厉,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纵横家,苏代之弟。
苏秦(前337年-前284年),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提倡合纵。
苏建,西汉将军。
苏嘉,西汉奉车都尉,苏建之长子。
苏武(前140年-前60年),苏建之次子,西汉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不屈节,十九年后还。
苏贤,西汉车骑都尉,苏建之幼子。
苏章,字孺文,东汉顺帝年间(126年-144年)任冀州刺史。
苏则,字文师,魏东平相,后官至都亭侯。
苏峻(卒于328年),字子高,曾任鹰扬将军、冠军将军、历阳内史。
苏蕙(生于357年),前秦苻坚时期女诗人,著有闻名之《回文璇玑图》。
苏绰,(498年-546年),西魏大行台左丞。
苏琼,北齐时任南清河郡太守,北周时为博陵太守,为官正直清廉。
苏威(542年-623年),苏绰之子,文帝时任尚书右仆射,炀帝时加任大将军。
苏世长,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苏定方(592年-667年),原名苏烈,著名大将军。
苏良嗣(606年-690年),苏世长之子,唐睿宗时任宰相,武则天时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苏珦(635年-715年),武则天时任右台监察御史,唐中宗时为户部尚书,赐爵河内邵公。
苏瑰(639年-710年),唐中宗时任宰相,封许国公;为官廉正,负文名,尝监修国史。
苏味道(648年-705年),进士出身,官至宰相,诗多应制之作。
苏勖,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苏威之孙。
苏颋(670年-727年),唐玄宗时任宰相。
苏晋(673年-734年),苏珦之子,历任吏部侍郎、魏州刺史,太子左庶子等职。
苏源明(约750年前后在世),天宝进士,官国子司业。
苏鹗,唐光启二年(886年)进士,著有《杜阳杂编》,另有《苏氏演义》已散佚,清人辑存二卷。。
苏检,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甲寅科状元及第;天复二年(902年)官至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苏光海(922年-1002年),北宋左屯卫将军,赠上将军、武陵侯。
苏易简(958年-996年),北宋著名书法家。
苏立(968年-1042年),北宋太子中舍。
苏安世(997年-1055年),字梦得,北宋户部判官、太常博士。
苏绅(999年-1066年),北宋康定年间任中书舍人,官至翰林学士,赐金带。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轼、辙,人称“三苏”。
苏缄(1016年-1076年),北宋神宗年间任邕州刺史;苏颂之堂叔。
苏颂(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天文学家、药学家、科学家;苏绅之长子,宋仁宗庆历癸未登科进士,授观文殿大学士,左丞相,进封赵郡王,赠魏国公太师厥。
苏结(1023年-1100年),北宋皇祐二年张唐榜考中,官至御史、中丞,赠宣议大夫。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翰林学士、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年-1112年),北宋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舜元(1006年-1054年),北宋著名书法家,苏易简之孙,宋真宗时任尚书度支员外郎。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北宋诗人;苏舜元之弟。
苏过(1072年-1123年),字叔党,苏轼第三子,兵部右承务郎。
苏汉臣(1094年-1172年),北宋画家。
苏刘义(1232年-1280年),字任忠,号复汉,南宋咸淳年间任兵部侍郎,抗元就义。
苏十万,原名苏一侯,号刘义,南宋著名抗元义军将领。
苏保衡(1112年-1167年),汉人,金世宗时官至尚书右丞。
苏天爵(1294年-1352年),国子生出身,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湖广行省参政等职。
苏大年(1296年-1364年),元末任翰林修编。
苏克明,蒙古族,属孛儿只斤氏,蒙古苏氏始祖,原名 和尚,为元顺帝皇叔,封义王。义王和尚于1368年8月,元朝崩溃前夕,携家眷遁至山东,易名更姓,沿袭至今。
苏福(1359年-1373年),明太祖年间童子科举人,年十四而夭,有神童之称。
苏璟(1389年-1470年),永乐进士,正统元年为乾州知州,官至两淮盐运使同知。
苏民(1476年-1538年),兵部右侍郎。
苏章(约1488年前后在世),字文简,浙江参政。
苏佑(约1493年-1573年),蒙古族,苏克明之玄孙,文学家,官至兵部尚书。
苏宣(约1553年-1626年),字尔宣,号泗水,篆刻家。
苏明良(1682年-1742年),雍正年间任台湾总兵官,后官至福建陆路提督。
苏四十三(1729年-1781年),撒拉族人,反清起义领袖。
苏兆登(1768年-1847年),字宴林,号朴园,山东沾化人,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南安府知府、户部郎中、陕甘学政等职。
苏廷玉(1783年-1852年),道光七年任刑部郎中。
苏源生(1808年-1870年),藏书家、目录学家;道光十七年拔贡生,道光二十年中副榜。
苏元春(1844年-1908年),清末湘军将领。
苏得胜(?~1890),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将领,光绪十年(1884)从刘铭传去台湾抗击法军,守台北,战基隆,任记名海疆总兵。后在台湾沪尾(今淡水港)、月眉山抵抗法国侵略军。次年补建宁镇总兵,留防沪尾。卒于军。
苏光铨(1869年-1919年),字学金,号蕴玉;福建德化人,德化瓷雕艺术家,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
苏天福,一作添福,回族,捻军黑旗总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