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的来源及名人】
唐姓的来源是怎样的?姓唐的名人有哪些?本文就主要给大家介绍有关唐姓起源及名人的有关内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唐姓来源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亦为帝尧之后。
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尧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世称“唐放勋”(“放”极言大,“勋”即功勋),称颂他的功勋和德化之治。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2、出自唐叔虞,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尧做了百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逝世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
有著名的“桐叶封侯”典故,《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西周时,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时,将一片桐叶剪成圭的形状,递给叔虞,并说:“以此作证,封你为侯”,史官(一说“周公”)于是请成王择日以封叔虞。成王长大后说:“这是我与他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礼乐周全的封叔虞于唐。)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3、出自丹朱之后,为帝尧之后,亦为黄帝轩辕氏之后。
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
4、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其中1、3亦出自帝尧,2、4亦出自周朝宗室。
5、少数民族用唐姓或改姓唐姓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唐姓迁徙传播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三、唐姓人口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四、唐姓名人
唐昧(?-前301),战国时楚将。昧一作蔑。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攻楚方城,他率楚军夹沘水列阵,相持六月,后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被杀,楚失去宛、叶以北地。见《吕氏春秋·处方》、《史记·楚世家》等。
唐棣(1296-1364),元代画家。字子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秀才出身,任吴江(今属江苏)令;一说为休宁(今属安徽)令,官至部郎。工画山水,曾经赵孟頫指教,其师法郭熙。擅于布置厂殿景物,得清森华润之致。并为元宫嘉熙殿作壁画。现存世作品有《霜浦归渔》、《秋山行旅》、《村人聚饮》等图。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顺之(1507-1560),明文学家。字应德、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江苏常州)人。《明史》载其“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曾以郎中居浙江御倭,以功升为右佥都御史。学术精深,知晓天文、地理、兵法、音乐、数学等。崇尚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主张诗文要有继承和发展,直抒思想,不落俗套。有《荆川集》。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甄(1630-1704),清思想家。字铸万,号圃亭,初名大陶,四川达州(四川达县)人。顺治举人。《清史稿》载其知山西长子县,“下车即导民树桑,……民利赖焉”。未几夺归。炊烟屡绝,食树叶,“衣败絮”,仍“著述不辍”。学宗王阳明理学,但反对“空谈心性,不讲事功”。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忠孝仁义诸道德皆可致人于死地。主张发展生产,富国利民。有《潜书》等。
唐英(1682-约1755),清戏曲作家、陶瓷家。奉天(今辽宁)人,隶汉军正白旗。字隽公、叔子,号蜗寄居士。擅作戏曲,能诗工书,善画山水人物。雍正时,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乾隆初,迁九江关监督,仍掌窑务,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窑”之称。后又任广州关监督。著有传奇、杂剧《转天心》、《面缸笑》、《十字坡》等十七种,合为《古柏堂传奇》,另有笔记《陶人心语》。
唐廷枢(1832-1892),清买办资本家。字景星,广东香山(广东中山)人。香港英教会学堂肄业。初任上海海关总翻译,后任英怡和洋行总买办,主办轮船公司及丝茶会馆,任董事长,经营出口贸易。捐道员衔。同治十二年(1873)被李鸿章任命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并助李办开平煤矿,建唐胥铁路。后受盛宣怀排挤而失势。
唐景崧(1841-1903),清臣。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进士。光绪八年(1882)自请赴越,会同刘永福黑旗军援越抗法。后又组成景字军,屡挫法军。渐迁台湾巡抚。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反对割让台湾,被台民众推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台湾陷落,他乘船逃回大陆,后病死。著有《请缨日记》。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维新派。字黻承,后改佛尘。湖南浏阳人。贡生。1897年和谭嗣同办时务学堂,编辑《湘学报》,次年创办《湘报》。1898年和谭嗣同创办南学会,宣传变法。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1899年与康有为、梁启超决定回国起兵“勤王”,回到上海,成立自立会,组织自立军,在汉口租界设秘密机关,联络两湖及皖、赣会党和新军组织自立七军,自任督办。8月事泄,21日被捕,22日壮烈牺牲。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