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的来源及名人】
本文主要介绍有关谢姓起源及名人等内容。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根据2013年最新的百家姓排名,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100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三位大姓, 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9%。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了解吧。
一、谢姓来源
源流一
源于任姓,出自周朝封予黄帝后裔申伯的谢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的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见,谢氏的一部份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当今谢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宋朝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古籍《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氏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汉朝王符在《潜夫论》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朝有人认为谢氏是黄帝之后。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说:“谢,伯爵。《荆州记》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大文豪欧阳修在《谢绛铭》中也说:“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两人皆指出,谢氏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朝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谢国,源于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名为氏。”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炎帝,世称神农氏,被谢氏族人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氏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谱书都说是源于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说:“谢,姜姓,炎帝之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周异姓国:……谢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氏,姜姓,炎帝之裔。”在史籍《万姓统谱》中也说:“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但司马迁在撰著《史记》时,依据《世本》,未将炎帝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而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仅将炎帝附于黄帝,故而在后世其名不显。炎帝,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姓姜,由于以火德王,所以称为炎帝。由于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籍《史记》中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据史籍《竹书纪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到了一百四十年后的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由于申国位于南阳盆地,是周王朝控制荆楚地区的重镇,因此楚文王熊赀发动了攻申国之战,不久即攻克了申国,回兵时顺带又攻击了母舅亲戚邓国。
楚文王在这次战役中,虽未正式灭掉申、邓两国,但楚国的势力实际上已伸入南阳盆地。申国王族子孙及国民在国破时大多逃迁至新都之邑谢国,后即有以新国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之一,史称谢氏正宗。谢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高车族直勒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唐书·谢偃传》中的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是卫州人(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今河南卫辉),他在隋朝时期担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应诏对策高第(考试成绩优秀),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谢偃以文学著名于当时。谢偃,祖先为高车民族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本姓直勒。在史籍《旧唐书》中说,谢偃的祖父叫直勒·孝政,在北齐政权中任散骑常侍,后改汉姓为谢氏。直勒氏,属于以贵族身份称谓为姓氏,原称“敕勒氏”。按照高车族部落酋长世代相袭之惯,则谢偃之父与敕勒庆都是高车直利喝部酋长敕力犍的后裔,或许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汉姓为谢氏的直勒孝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当年率众降魏的敕力犍,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二、谢姓的迁徙传播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部南迁潇水流域,一部入重庆涪陵。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裔谢嫁女于孙权,使自己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而中原的谢缵与其子孙均显贵于曹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人(谢缵后裔)从北方渡江南下,东山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子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县令而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支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石、谢玄、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一支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人中还有一支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并诞生了许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谢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二。
三、谢姓的人口分布
谢氏分布很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基本上都有谢姓人,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72%,按人口多寡排列,为当今中国第二十四大姓。据有关资料显示,广东、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的谢姓人较多。这四省谢姓人合计,约占全国谢姓人口的 45%。谢氏祖根地河南唐河、南阳二县 (市),谢氏共有聚族群30个,约3000户,13000人。
谢氏大多数为汉族,同时还分布于壮、侗、瑶、白、苗、黎、彝、回、满、土、畲、布依、仫佬、仡佬、土家、朝鲜、蒙古等民族及台湾土著中。其中,白、壮、侗、布依族谢氏,系由谢蛮融入形成;瑶族谢氏,有部分系湘南汉族谢姓男子入赘瑶族,所生子女便继承父姓而为谢氏,还有一部分系由壮族谢氏融入形成;畲族谢氏,系原居于广东的瑶人,东迁至福建漳平县谢畲演化而成;仡佬谢氏,系由其他族谢氏久与仡佬族杂居而逐渐融入仡佬族,主要散居于湘西。至清末,多数演变成汉族,有的则成为苗族;满族谢氏,世居辽东,有满洲的汉族谢氏融入满族形成的,也有满族多字姓改为单字谢氏的;土族谢氏,系由谢加氏简化而成。
谢氏还是客家十大姓之一。“客家”是汉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形成于4世纪初至13世纪末。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接连发生战乱,一部分汉人因避难南徙渡江,至唐末及南宋末,中原汉人又大批过江南下。这些汉人,经多次迁徙,辗转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些汉人的自称。客家人以广东东部的梅州、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市县最为集中,还有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福建、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及欧美一些地区。他们的语言保留了较多的中原古音韵,称为“客家话”。
到了当代,谢姓人的分布呈现出更加广泛的趋势。目前谢姓在全国的数量已有数百万之多,占全国大姓中的第24位。在分布上,除已遍布于各省以外,在南方各省尤其人口众多。当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所致,谢姓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人口也是有多寡之别的。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中的部分省市的谢姓人口资料的抽样调查显示,谢姓的人口分布就有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规律。具体说来,在被抽样调查的全部174900人中,谢姓人口有1186人,这一数字,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0.678%,在所调查姓氏中位居第 29位。如果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185人姓谢,这一数字,占被调查人数的0.742%,位居北京大姓的第25位;同样,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114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454%,位居上海大姓的第49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74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 0.311%,位居陕西大姓第60位;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159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635%,位居辽宁大姓的第29位;在 25239个四川人中,有271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1.074%,位居四川大姓的第22位;在25646个广东人中,有190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741%,位居广东大姓的第33位;在25244个福建人中,有193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765%,位居福建大姓的第23位。
四、谢姓名人
谢 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山阴,生子衡,官为国子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山(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山一脉之始祖,其后人遂有会稽郡之称。
谢 鲲:晋代谢万的伯父,是个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调戏邻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织布,看他要非礼,就将手中的梭子击向谢鲲,结果把他的门牙给打断了。谢鲲也没当回事,出来后得意洋洋地说:“犹不废我啸歌!”
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东晋宰相、太傅,他与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通力合作,将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苻坚大败于淝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谢 万:字万石,谢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年),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谢 玄:字幼度(343-388),谢安兄谢奕之子。自幼为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初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时前秦苻坚强盛,数犯边境,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玄应诏,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召募徐、兖二州丁壮,组织“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坚将彭超、句难进犯,玄击破之,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大举南下,兵临淝水,诏以玄为前锋,与其叔父石、从弟琰、中郎将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刘牢之袭击洛涧,首战告捷。继以精锐8万败秦师数十万于淝水之上。秦将苻融马倒被杀,坚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于水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进号前将军。安以苻坚丧败,上疏请乘机北伐,以玄为前锋都督。兖、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7州军事,封康乐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辽袭据黎阳,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骚动。玄自以处分失当,上表求解职,又以疾辞,皆不允。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玄舆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岁。谥献武。《晋书》有传。
谢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人,东晋名臣,曾从后赵国夺得玉玺,政绩卓著。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另外他在音乐和舞蹈上也颇有建树。
谢 衡: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孙谢衡率谢氏从中原迁居于浙江省会稽郡东山,为东山派始祖。
谢 眺:陈郡阳夏人,南朝齐国诗人,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善于熔裁,时出警句,风格清俊,颇为李白所推许,为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
谢 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谢 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节。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乡兵百人归附,任咨议参军。宋亡不仕,漫游江海以终。谢翱诗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诗辞采浓烈,沉郁奇特,文则长于记叙,风格近柳宗元,为纪念文天祥所作诗文尤为沉痛感人。著有《唏发集》、《天地间集》等。
谢 迁: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贤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著有《归田稿》。
谢 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学士谢迁(谢阁老)的仲子。谢丕从小过继于陆氏夫人为子(谢选之妻,谢阁老的弟媳)。由于陆氏夫人抚养教之有方,谢丕从小很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 谢 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山东省临清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诗论家,为“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诗话》等。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一反东晋笼罩诗坛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派。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省)人,南宋爱国诗人。谢性格豪爽,以忠义自任,宝佑三年(1235年)中举人,翌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宝若五年(1257年)任建康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因罪贬逐。德佑元年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击元军,城陷,流亡建宁,以卖卜教书为生,元政府两次荐他为官,他坚辞不就。至元二十五年,被强制送往大都后绝食而死。他写了不少伤时感怀、沉痛悲凉的诗作,诗风朴素端直,有时也饶有韵致。“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他的凛然大节,使其作品不同凡响。著有易、书、诗三传行于世,并著诗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传,明代辑有《叠山集》五集,现存于弋阳县图书馆。著有《文章轨范》、《叠山集》等。
谢觉哉:原名维鋆,字焕南,笔名觉哉、飞飞、见心、马彬、敦夫等,湖南省宁化人,当代著名人物,政治家,人民司法的奠基者之一。历任内务部长、司法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工作繁忙情况下,仍坚持为《新观察》、《中国妇女》、《北京晚报》撰稿,晚年,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成长非常关心,经常就报刊编采业务、记者修养写文章,对年轻一代言传身教。著有《一得书》、《谢觉哉日记》等。
谢晋元:毕业于黄埔军校,淞沪会战时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后在租界孤军营中被害。
谢子长: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与刘志丹开辟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在1935年的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谢婉莹:笔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省长乐人,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