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的来源及名人】
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有关林姓起源及林姓历史名人等内容。关于林姓起源有多种说法,相传林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了解吧。
一、林姓来源
1、林氏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2、林氏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3、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据史载: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正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故林氏总堂号为西河堂。
林姓的发源地,位于卫辉市城西北二十五公里的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座落在龙卧村东危岩绝壁上的长林石室山洞。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下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沿着山间的溪径,攀崖穿林,约距山间公路地近百米高,有两处背倚悬崖的山洞,山民叫东庵股股清水沿石流下,泉水是雨水由石缝渗出的。两洞大小不一,大洞深约十米有余,约四五十平方米,小洞深约三米,约十平方米,洞处有一平地。苍郁的缘树簇拥,府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山洞岩壁上依稀可见长林隐刻字样,洞内有古庙建筑残迹,有一残碑,政刻“比干子坚公出生地”大明弘治九年岁次丙辰立石距今已有五百年之久。
二、林姓迁徙传播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林姓是台湾的第二大姓。有“陈林半天下”,除了陈姓,就是林姓世族人数最多。主要在台南、台北两地,次为彰化、嘉义、南投、台中、新竹等。台湾林姓与大陆林姓有着密切联系,是大陆福建林氏族人迁居而去的,“天上圣母”或称“始祖”在福建台湾各地一直香火鼎盛。这位女神仙的事迹,足以说明长久以来林氏称盛的情形,因为始祖的俗家姓氏是林,她是宋朝时莆田人林愿之女。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三、林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19位。福建为林姓的第1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约占福建总人口的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20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600年中林姓人口纯增加率为1%,净增加了3万。福建仍为林姓第1大省,约占总林姓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26%)、浙江(18%),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这三省的林姓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
截至2010年,林姓人口已达1280万,排在第20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6%。[12]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林姓人口由79万增到1400多万,人口增长达1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两省,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台湾、浙江,这两省又集中了13%。福建居住了林姓总人口的33%,为林姓第1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4.8%。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林姓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是主流。
四、林氏宗庙
“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众多的林姓子孙来到位于卫辉的比干庙,用最虔诚的心来表达他们对“忠义之宗、大义之祖”由衷的敬意。
比干庙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比干三日苦谏却换来一场挖心,回首这一典故,让不少后人顿生敬意,“林氏”在得姓之初,就带着祖宗比干这种忠义敢谏的本色。
在东配殿另有三尊塑像。他们是比干的杰出后代,中间是林坚公。因林氏根据地理位置又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右边为北林所奉林放公(比干二十四世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著名的“问礼堂”就是得自于他。左边为南林尊奉的闽林始祖林禄公,为今天福建莆田林氏的祖先。由于诸多原因,莆田林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迁到海外,如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林姓多属这一支。因此,林禄公又被称作是南林始祖。
此外,西配殿敬奉的是妈祖神像,妈祖即林禄公第二十二世孙林默娘,被敬誉为“天上圣母,海上妈祖”。林默娘是宋朝莆田林愿之女,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重阳,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难,年仅28岁。此后,人们纪念妈祖为大义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妈祖庙2500多座,遍及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达2亿多人。妈祖已经成为年岁丰收和保佑平安的象征,更是人们远航的保护神。
五、林姓名人
林放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鲁国 鲁国太傅
林披 733年-802年 福建莆田 官至检校太子兼苏州别驾
林慎思 844年-880年 福建长乐 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林环 1375年-1415年 福建莆田 有《絅斋集》。
林大钦 1511年-1545年 海阳县(今潮安区) 明嘉靖壬辰科状元
林则徐 1785年-1850年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 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19]
林鸿年 1804年-1886年 侯官(今福州) 云南巡抚,曾出使琉球
林纾 1852年-1924年 福建闽县 文学家、翻译家
林森 1868年-1943年 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 1886年-1960年 湖南常德(今临澧县) 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
林觉民 1887年-1911年 福建闽侯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砺儒 1889年-1977年 广东信宜 教育家
林语堂 1895年-1976年 福建平和 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
林育南 1898年-1931年 湖北黄冈 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
林徽因 1904年-1955年 福建闽县(今福州) 建筑师、诗人
林彪 1907年-1971年 湖北黄冈 军事家,共和国元帅
林海音 1918年-2001年 台湾苗栗 作家
林兰英 1918-2001年 福建莆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太空材料之母
凌青(林墨卿) 1923年-2010年 福建福州 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林锴 1924年-2006年福建福州画家
林洋港 1927年-2013年 台湾南投 国民党副主席
林元培 1936年- 上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设计师
林国恩 1946年- 福建莆田 高工,研究红崖天书专家
林毅夫 1952年- 福建漳州 前世界银行副行长
林清玄 1953年- 台湾高雄 作家
林志玲 1974年- 台湾台北 歌手
林心如 1976年- 台湾台北 模特、歌手
林峯 1979年- 中国香港 演员、歌手
林妙可1999年-中国北京中国第一童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