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起源及名人】

本文主要讲有关吴姓起源及名人介绍等内容,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了解吧。吴姓,最早起源于蚩尤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在中国大陆的人口数量为约2800万。

吴姓的起源及历史名人介绍

吴姓起源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疍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后稷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古公亶父),《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秦汉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汉时期迁居山东等地的吴姓族人,有一部分迁居四川成都一带,仕蜀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至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濮阳、渤海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吴姓一支,东汉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吴姓为东汉大司马吴汉之后,历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于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到了宋元时期,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渐衰,南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渐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到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增多,还出现了除大陆以外,向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的现象。吴姓分布极广,现以江南一带为多。目前吴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位。

吴姓迁徙传播

秦汉以前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后,厥由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夫差的儿子吴姑蔑,在与越人作战中被俘,吴亡前数年,夫差的太子吴友和王孙弥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国。

秦汉时期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父亲自楚迁居庐山。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岭南吴霸,清《广东通志》载,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人。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王室贵族后代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汉昭帝时吴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贵州省西部。吴霸后裔兴旺。《广东通志》: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

三国时期

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之后,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3]

据史料记载,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至唐代,应募垦殖铜盂,始定居下来。[5] 其开基大都在秦汉以后,其中浙江、江西等地在隋唐之前;福建、广东等地在唐以后。[3]

另据史料记载,入闽始祖祭公字孝先,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宋元时期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

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

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近现代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1代嫡孙。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吴姓人口分布

当代吴姓的人口2460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吴姓保持第10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吴姓人口由230万激增到近2460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吴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福建六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和贵州,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1%。广东(包括海南)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9.2%,为吴姓第1大省,占全省总人口的3%。形成了长江以南高比率和长江以北低比率的两大吴姓分布区。在近600年期间,吴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向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主流。[!--empirenews.page--]1[/!--empirenews.page--]

吴姓起源

吴姓名人

吴起(公元前?~前381年):卫国左氏人(今山东定陶)。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吴广(公元前?~208年):字叔;阳夏人(今河南太康)。著名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

吴芮(公元前241~前201年):江西省余干县人。著名秦汉之际长沙王。

吴汉(公元?~44年):字子颜;南阳郡宛人(今河南南阳)。著名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吴隐之(生卒年待考):字处默,吴质六世孙;濮阳鄄城人(今河南濮阳)。著名晋朝清廉重臣。

吴猛(生卒年待考):字世云;濮阳人(今河南濮阳)。著名二十四孝之19(恣蚊饱血)、晋朝道士。

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唐朝大臣。著有《吴氏西斋书目》、诗二首等传世。

吴道子(公元680~759年):画圣。画史尊称吴生,因唐玄宗赐名道,又名道玄;唐朝时期河南阳翟人(今河南禹州)。

吴元济(公元783~817年):沧州清池人(今河北沧州)。唐宪宗时叛藩首领。

吴充(公元1021~1080年):字春卿;浦城人。著名宋朝大臣。吴充与其父吴待问(礼部侍郎),兄吴育,世称“吴氏三贤”。

吴潜(公元1195~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安徽宁国,随父徙居新市。著名宋朝文学家。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博,号康斋;江西崇仁人。著名元末明初学者。著作有《康斋文集》、《日录》等。

吴贞毓(公元1618~1655年):字元声;宜城镇人。著名明朝末年抗清大臣。

吴承恩(公元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人(今江苏淮安市)。著名明朝文学家,名

吴承恩,吴姓,家族名人

吴承恩,吴姓,家族名人

著《西游记》作者。

吴伟业(公元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著名明末清初诗人。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传世。

吴三桂(公元1612~1678年):字长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著名明末清初将领。

吴文镕(生卒年待考):字甄甫;江苏仪徵人。著名清朝重臣。

吴其濬(公元1789~1847年):字沦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著名清朝政治家、科学家。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共二十二卷,收集植物八百三十八种,《植物名实图考》,共三十八卷,记载植物的分布涉及中国的十九个省。

吴敬梓(公元1702~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文学家。

吴敬梓,吴姓,家族名人

吴敬梓,吴姓,家族名人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八月(公元1728~1796年):又名吴世宁;吉首平陇人。著名清朝苗族起义军领袖。

吴历(公元1632~1718年):原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著名清朝画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大澄(公元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苏州人,后客居上海。著名清朝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吴沃尧(公元1866~1910年):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因住佛山镇,别署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人。著名清朝末年文学家。

吴汝纶(公元1840~1903年):字挚甫;安徽桐城人。清朝末期散文家、教育家。

吴作栋:新加坡前任总理,现任国务资政

吴邦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吴官正: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

吴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副总理

吴阶平:九三学社中央前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

吴亮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区人大代表

吴京:中国大陆武打演员

吴奇隆:台湾著名演员,歌手

吴宇森:香港导演

吴杨雨:内地歌手

吴雨霏:香港歌手

吴亦凡:内地歌手、演员

吴君如:香港演员

吴浩康:香港歌手、演员

吴孟达:香港演员

吴镇宇:香港演员,前名吴志强

吴彦祖:香港演员

吴启华:香港演员

吴大猷:物理学家、教育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吴伯雄: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