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起了名还要有字】
中国古代,在姓名中,其中第一个是姓,那是老祖宗的姓,绝对,当然不能改;第二个是名,家谱传下来的。古代的文化人,都为自己起个字,起个号什么的。其实,中国古代的文化人,还是蛮有个性的。仅从起名,起字,起号,这个小小细节就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父母生下孩子,父母本人或者请人为孩子起名。读书后,孩子自己还要起个字。他们起的字,很有讲究,我仔细观察一下,也留意了很多名人的字,发现起字,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对自己名的进一步说明,或者解释。比如,白居易,名居易,字乐天。居住容易,自然乐天自得,反映了他的浅草悠悠无所求的闲情逸致。李白,名白,字太白,突出了诗人的豪放和不拘一格。苏轼,名轼,字子瞻。轼,就是车前面的横梁,没有实际用途。但我小时候,在农村看到过,赶车的车夫可以站在上面,观瞻很远,威风凛凛,好不气派,可算是观瞻之用吧!轼和瞻就是这样有关系的。还有,诸葛亮,名亮,字孔明,两者互相解释。还有,周瑜,名瑜,字公瑾,两者都是美玉,相得益彰。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名泽东,字润之,两者都是滋润,润泽的意思。这样的例证很多很多,没必要一一列举。起字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对名的退一步解释。比如,韩愈,名愈,是越来越的意思,字就给他稍微中和一下,字退之。这种对自己名字的退一步补救,我发现的还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第一种,对名的进一步解释或说明。
为什么古代文化人,有了名了,还要起个字?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姓名受之于家族,不能更改。在姓名中,其中第一个是姓,那是老祖宗的姓,绝对,当然不能改;第二个是名,家谱传下来的。比如《毛氏族谱》定下的子孙名字族为:“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比如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就是“恩”字辈,父亲毛贻昌,即是“贻”字辈,毛泽东和兄弟毛泽民、毛泽覃等都是“泽”字辈。毛泽东这个“泽”字早已在毛氏族谱中规定好了,只要韶山毛氏的同一辈人,都要用这个字。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一再向我们传授家谱,姓后面的那个字是家谱中的辈份,同辈人一律都叫这个,凭这个,走到天南地北,都能找到本家。父亲确实也真是凭这个,在北方认了几门遥远的本家,收获之大,当要归功这套家谱。如此看来,姓名中的三个字,前两个都是固定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反正是祖辈传下来的,没什么商量的余地,只是第三个字可以留给当事人来决定。这样一来,你的姓名生前祖宗都为你定好,或者至少给你定下了三分之二。你自己最多还有三分之一的自主权,这三分之一中还要和生你的父母,同时享有。看来,你连这三分之一的权力都不能独吞了。
为了表明自己也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争取这份自由和民主权利,古人有古人的,无需动用干戈的办法。起一个字吧,或者同意,或者不同意。总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独立存在。同意就解释,说明一下,不同意就折中,补救一下。你看古人也讲自主意识的觉醒,讲人生下来都是自由的,要自己做主。就是在漫长的封建专制淫威之下,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饱读儒家经典的士大夫阶层们,对独立人格的神往,尽量以各种方式追求人格的独立,寻找彰显自我的方法,其自由之精神何曾停止过。看来自由乃人之共性,绝不是某些民族之专利。
第二个原因是,在孝悌和自由之间,寻找平衡。中国文化大讲孝悌,不许违反祖制。如果说君臣关系,还讲求责任是双方的,父子关系可就是单方面的绝对服从了。比如,父亲即使错了,子女也必须服从。父母有做错的地方,子女最多应委婉地劝谏,若果父母不听,也不能触犯他们,只能自己在心里忧愁,但绝不怨恨。“事父母计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父亲死了,他老人家定下的规矩。即使错了,三年内也不能改变,这就是孝。“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里仁》)更有甚者,教你吃惊的是,父子之间要互相隐瞒包庇所干的错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这种对祖制的绝对服从,让好面子的,还有自己想法的读书人,一筹莫展。人都要寻找平衡,自然界有春夏秋冬,阴阳圆缺平衡,人自身也要平衡,不平衡就会走向极点,崩溃。于是聪明的读书人,就想出了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平衡法。既然姓名不能违反祖制,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抒发自己独立的个性,起一个字吧,即不冒不孝之子的罪名,又能体现自己的意志,可谓一举两得,达到平衡。你看中国士大夫阶层,是何等的聪明。记得易中天老师在讲三国时候说过,说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确切的说,不对,应该是,一夫多妾制。妻子就一个,受之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更多是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的体现,儿女婚姻要遵从家族中的社会地位,哪里像现代的刘巧儿,“这一回,俺可要自己找婆家”,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是聪明的中国人,为了不违反父母,招致不孝之祸,又要寻找自己的乐土,又想出来个,纳妾。而且感情好的,多是发生在这些旁门左道的小三,小四等等上面,让根正苗红的妻子,只能怨恨在心。这是不是,又是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蔓延。‘
西方人讲究不自由,毋宁死。而中国人则是,不自由,找自由。这比西方人的死,不知要高出多少着路。死毕竟结束了生命,自由与生命,最后同归于尽,两者皆空,就算自由了,又有什么意义,自由到了一无所有的地步,最终落了个,彼岸世界的来世英名。而中国人则找到了自由,也留住了生命,这又是一个一举两得。聪明!
可是,凡事都是,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聪明的变通法,总是让聪明人绝处逢生,但聪明的副产品,就是派生出了滑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拿你真没办。可见,凡是在不能自由的地方,聪明人为了生存,都变得更聪明;愚蠢人为了生存,都变得更愚蠢。我倒是看到,中国历史上很多被逼无奈的农民起义军将领,那可是在九死一生的刀尖子上爬过来,聪明人越干越大,成就历史的大有人在,有名的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个要饭的,要是你看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那酣畅透彻,入木三分,激情洋溢,还原了历史非常好看的励志大作,你会通过这个要饭的聪明人朱元璋,成就大业的故事。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力量是任何专制都不能抹杀的,他不在于你是否贫穷,是否地位低下,而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博大的心灵,有没有一颗不屈的灵魂。历史是人创造的,而创造本身就体现人的自主过程,让人充分的活了一把。
最后,再让我们看看,古人起的号,那简直就是个性的宣言。他不但舍弃了三分之一的与祖制相衔接的字,也舍弃了三分之二的祖制的姓名,全部体现的是自己的个性。苏轼,一生汪洋恣肆,豪放不羁,干脆,就以流放地东坡,作为号。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何等的雅致雍容;李白,号青莲居士,不就是那个整日在天空中飘来飘去的仙风道士吗?杜甫,号,少陵野老,那不就是典型的,为民请愿,一路忧愤,把所有苦水都装进自己的心里。号,不就是在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特别。谁说,中国古人不喜欢张扬个性。文化雅士哪一个没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张扬个性,也不是什么时代的产物,有个性的人,什么时候都想张扬,没个性的人,什么时候也张扬不出来。虽然说,今天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但没个性的人,依然是张着迷茫的双眼,看别人在表演,在生命的过程中,永远都是一个看客而已。
中国古人很有意思,很可爱。为了生命的自由和个性的舒展吗!可贵!
至于笔名,没什么可说的,写文章的人都可以自拟个笔名,代表自己一段时间的想法,有多个,少个,不限数量。现在人写文章,也在用的。
至于化名,那是保密的要求,怕给家人和朋友添麻烦,把自己真实姓名隐藏起来,有点地下工作者的意思。比如毛泽东, 1922年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时用的化名,就是毛石山。当时之所以叫这个化名,主要是为掩反动当局的耳目。但是,这一名字也带有自己的心愿,这是他的母亲和外婆取的“石山”一名变化而来的,此化名也寄托着毛泽东对母亲和外婆的无限思念和深情。在延安时,毛泽东给分别了10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老同学易礼容写信,还使用了“杨子任”的化字,这不仅是避免老同学,因为与他,共产党的领导人物的关系遭迫害。同时也有自己的心愿,以拯救民族为己任,作为共勉,也表达了他和已故妻子杨开慧对他们共同尊敬的师长,杨昌济先生的无限怀念。毛泽东还有一个“李得胜” 的名字。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考虑到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高瞻远瞩,决定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歼灭敌人。决定离开延安,离开就会得胜,叫“离得胜”。后来,为了保密的需要,中央领导同志都用化名,毛泽东干脆把自己的名字叫“李得胜”。可见,化名不是轻易就可以用的,是个秘密号码。你要是用了化名,让我首先想到的是,你要干什么不能公开的事吧,是好事还是坏事,暂不下结论。
起了名,又起字的中国文化人,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解放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自由了。可以不用名和字,再为自由周折了,于是,自己愿意叫什么,就叫什么,甚至姓不姓父姓,也不会受到什么不孝之子的谴责了。就此,再按家谱起名、起字的文化传统也消失了,你看现在的读书人,谁还起这一套,因为,根本用不着了,可以按父母的想法,或者自己的个性,一步自由到位了,何须古人的周折。从这个角度看,也不难得出一点结论,看来中国文化人起字,起号,真是对自由的追求,对个性的张扬吧!